不求高画素但求高感光表现的怪物, Sony A7s 可交换镜头相机动手玩

Sony 去年宣布主打小尺寸的 35mm 全片幅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 A7 与 A7r ,个别以 24MP 与 36MP 感光元件作为两者的差异,而在今年 Sony 再推出 A7 家族第三款成员 A7s,不同於前两款兄弟以拍照为主要诉求, A7s 主打的是 4K 录影,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感光元件是一张全新开发的 12MP 元件,颠覆现在相机不断提高解析度的趋势。

为何会逆势将画素控制在 12MP ,也与 A7s 主打的 4K 录影息息相关,但意外的是 A7s 展现的不仅是在录影方面强悍的表现,单纯作为一款相机, A7s 也依旧可圈可点,尤其是在高感光度的表现,更可用"剽悍"形容。

跳转开始由拍照的部分开始介绍这款 A7 系列的第三款机种




A7s 的设计与 A7 、 A7r 如出一辙,从外观设仅能从铭牌的部分看出与两款兄弟机种的差别;外观同样是采用略为复古又带有些许前卫的金属机身,以及内建电子观景窗设计,机身提供包括外接萤幕、外接麦克风与耳机的插槽,操作介面也是大同小异;以一款搭载 35mm 全片幅元件的可换镜头机种来说, A7s 的体积仍与他的兄弟们一样是相当精巧的。

A7s 与两款老大哥最关键的不同点,就是在此次所搭载的全新设计 12MP 35mm 全片幅感光元件,为何会将画素限制在 12MP ?因为 4K 录影并不需要用到高画素,以目前 4K 的 3,840 x 2,160 或是 4,096 x 2,160 而言,约莫9MP 即可满足需求,再高的画素最终还是会降到约 9MP 。







不过若是如此, Sony 为何不沿用既有的元件而是全新开发一张低画素的元件?主要还是为了录影的情境为出发点; Sony A7s 的想法与 Nikon D4 某些地方是有些相同的,只是一个为了录影,一个则是为了拍照,但同样都是为了提升高感光度细节还原而做出此设定。

同样面积下的感光元件但是画素压低,意味着每个画素点的面积得以扩大,可大幅增加各画素点的细节保留能力,且同时因为画素点较不密集,连续长时间运作的漏电与干扰也会比同面积的高画素元件少,更有助於减少以录影为诉求的 A7s 在连续运作下产生的热噪点。

对於拍照而言,这张画素刻意压低的 12MP 元件也带来不少好处,尤其笔者当初试用过 A7R ,对其拍摄後的写入处理速度感到相当困扰,毕竟大画素照片意味着资讯量较大,也需要较多的处理时间产生档案,档案也较为肥大,若是拍摄 RAW 原始档案,就会有更多连续拍照的时间间隔,且 A7r 当时试用时会因为照片处理有一小段时间机身将无法进行操作设定;A7s 则因为仅有 12MP ,资讯量与处理时间也因此较快,单张拍摄後机身可快速的恢复可设定状态。









至於 4K 录影方面, A7s 需要使用 XAVC S 格式进行拍摄,且此模式主打高资讯量,意味着需要大容量储存设备才能启用, A7s 需要搭配外接式的高速储存才能进行 4K 录影,故此次就未测试录影的机能。


Sony 也为了这款主打录影的机器推出许多的摄影用套件,包括稳定架、萤幕等等套件,甚至还有一款专为录影设计的专用镜头,不过这次借到的搭配则是 Zeiss 的 24-70mm F4 OSS 这款镜头;这是一款为拍照规划的镜头,虽非不能用於录影,不过电子对焦环的操作手感以及镜头的对焦速度不像物理设计的对焦环般的直觉。



























对於有画素迷思的使用者,肯定会对仅有 12MP 的 A7s 影像品质与细节感到质疑,不过照片的表现说明一切;虽然没有 36MP 的震撼力,然而一但进入低照度环境拍摄, A7s 的表现宛若怪物一般,在高 ISO 透过元件先天特性与演算法的加持,影像纯净度比起高画素元件更加,且细节资讯的保留能力也令人惊艳。















光看 12MP 的照片也许还无法感受 A7s 的低照度表现有多剽悍,不过上面这组在演唱会拍摄的照片,由於笔者未留意机身设定被限制在 APS-C 裁切,在此模式下仅剩下 5MP 的大小,然而即便将 ISO 开到 12,800 ,这几张仅 3MB 左右的照片完全无法令人联想这仅是 5MP 画质下的表现。

另外, Sony 当初有强调 A7s 在低照度对焦的表现远胜於 A7与 A7r ,当然胜过仅有对比式对焦的 A7r 很正常,不过能够比 A7 暗部对焦表现更佳,恐怕也与其元件特性有关; A7s 与 A7 在相同的相位差对焦系统与影像引擎下,由於对比式对焦仰赖感光元件讯号的资讯量,每个像素点面积较大,意味着能给演算系统更多的参考资讯,也造成 A7s 暗部对焦能力能胜过 A7 。

碍於元件大小与对焦系统原理, A7s 仍与采用传统五菱镜的新式 DSLR 对焦速度有落差,不过比起 A7 则更为进步,虽然由於片幅的关系无法达到 A6000 般的快速,但约略有 NEX-6 左右的水准,不过暗部的对焦表现则比起 NEX-6 更好,虽称不上飞快,但准度是相当不错的。

止於录影的部分笔者这次并未进行测试,不过有交给 Beam Media 的朋友进行体验,他们觉得 A7s 用於录影,除了基於 E 接环容易搭配各类镜头使用外,比起它牌的可录影相机,由於内建电子观景窗,使用体验更接近传统录影机;不过也许是机身较紧凑或是金属机身特性,约莫段断续续拍摄 30 分种短片,机身就有发热的情况,然并未产生热杂讯。

A7s 的本质定位虽然是以录影为主,但单纯作为一台相机,却也显现另一种与 A7 、 A7r 不同的剽悍,以拍照使用, A7 系列的三款机种当中笔者个人甚至是最偏好 A7s ,虽然 12MP 看似在这个连手机都已经 20MP 的时代并不起眼,然而以拍摄日常生活照片甚至输出一般杂志刊物, 12MP 已经绰绰有余,别忘了光是 2K 的解析度就已经超越杂志的印刷,更何况 12MP 已经超越 4K 解析度所需。

A7s 的剽悍,在於其采用低画素元件带来的每像素点细节资讯量,以及高感光拍摄下较少的杂讯,而且别忘了此元件本身的尺寸仍是 35mm 全片幅,具有与 A7 、 A7r 相同的元件景深特性,在散景表现也是具有相同的条件。

A7s 用於拍照,让笔者想到先前曾使用过的 Nikon Df ,同样也是小尺寸的 35mm 全片幅机身,画素也不是特别的高,然而无论细节资讯或是高感光表现都令人惊艳,且 A7s 还保有录影的功能(应该说 A7s 本来就是设定在 4K 录影为主),这点倒是比刻意封印录影的 Df 在使用上有更多的弹性,不过机身的握持感则也继承 A7 系列快门位置较尴尬、还有观景窗旁两个按钮不好按的特性,希望下一代的机身能够再调整人体工学提供更好的拍摄手感;不过 A7s 的快门抖动抑制倒是比先前使用过的 A7 理想很多。

A7s 除了是一款表现优秀的 4K 录影机外,换个角度来检视 A7s ,也可回过头去考虑如果不是用於商业摄影,为何要被高画素的趋势追着跑?确实高画素元件在光线良好时可展露优秀的细节资讯,但对於一般没有大图输出需求的休闲摄影者,提供够用的画素,但拥有可用的高感光度表现也许来的更实在一点,且也不需要使用那麽大的容量与高效能的电脑处理影像。



不过 A7s 的价格相较它的兄弟是明显偏高的,虽然影像品质优秀,不过与 A7 的价格差也足以购买一颗原厂的 Zeiss 35mm F2.8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画素低不代表 A7s 的成本会比较低,相反的反而由於采用全新的感光元件造成成本的明显增加,也因此反映在售价方面;回归现实考量,如果考虑到成本,笔者应该会挑选 A7 ,但如果预算充裕 A7 无疑是三者中最合乎笔者个人需求的。



标签: 开箱评测 SONY 相机 DSLR 4k sony a7 拍摄 感光元件 拍照 笔者 A7s 12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