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在 2011 年推出高阶 APS-C 片幅的半透明反光镜机身 A77 之後,历经了 Sony NEX 系统的崛起以及平价全片幅相机的普及,两家大厂厂商渐渐把重心转移到平价全片幅, Sony 则似乎放了更多研发力道在 NEX 系统,并且推出平价的 A7 全片幅可交换镜头式机身;然而日前 Sony 却发表了 A77 的後继机种 A77 II ,以更进化的电子系统作为产品重点。
Sony的半透明反光镜设计无论就现在或是当初推出时都是很特别的设计,虽然 Sony 并非首创半透明反光镜结构,但 Sony却是唯一一家在数位机身时代推出此结构的厂商;半透明反光镜与传统反光镜结构相较之下,能够进行全时电子即时取景的同时使用传统单眼相机的相位式对焦系统,意味着在录影的状态下依旧能进行高速的自动对焦。
但半透明反光镜结构也是两面刃,因为半透明反光镜是固定结构,透过半透明的特性把进光一分为二,部分向上反射到对焦系统,部分则直接穿透到位於反光镜後方的感光元件;这也意味着无论是对焦系统或是感光元件所获得的光都会比使用传统反光镜少,且加上感光元件前方还多了一块透光度较低的半透明反光镜,对於影像画质也会造成影响。
另一个状况是早期的半透明反光镜结构由於对焦系统所获得的光比起传统反光镜较少,故对焦系统只能以有限的光进行对焦判断,以至於在极端环境如强光或是昏暗处的对焦判断能力较不理想。
所以 A77 II 的出现,不禁令人好奇这款全新的半透明反光镜机身要如何与其他的竞品分庭抗礼,在此级距, 77 II 将面对的是 Canon 的 70D 、 Nikon 的 D7100、 Pentax 的 K3 等中高阶 DSLR ,同时也要面对像是 Panasonic 的 GH4 、 Olympus E-M1 、富士的 X-T1 等高阶可交换式镜头机身。
所以"快、狠、准",成为 A77 II 的首要任务,虽然在外观与 A77 大致相同,原本橘色的 Alpha 改为银色,而型号的下方多了 II 的字样,此外也支援 WiFi 与 NFC ,而像是 Alpha 的橘色镜头接环装饰、按键配置以及可翻转自拍的 LCD 结构等等皆与 A77 相近,感光元件也与 A77 同为 2430 万画素ExmorCMOS APS-C 元件,不过应该是制程改善过的版本。
A77 II 把重点放在全新的对焦系统以及导入 Sony 新一代的 BIONZ X 影像引擎, BIONZ X 不仅提升影像的处理速度,也提供全新的区域式降噪处理,也因为全新的演算法,在 JPEG 的高感光度转换处理也可预期比前一代更理想。
对焦系统,绝对是 A77 II 最大的亮点, A77 II 搭载目前 APS-C 单眼相机最多的 79 点相位对焦点,十字对焦点为 15 点,并且提供全自动焦点、单点对焦、区域对焦、弹性定点、扩充弹性定点等对焦模式,另外还有延续自 A99 、专为连续物体追焦打造的自动对焦范围控制,以及可自动判读人像摄影的人物眼睛的眼部自动侦测等功能。
此次搭配的则是 Sony 自家针对 APS-C 片幅推出的恒定光圈标准变焦镜 SAL1650 ,这是一颗 F2.8 恒定光圈的高品质镜头,不过块头也不算小,重量为 577 克,滤镜口径为 72mm 。这颗镜头采用 13 群 16 片 、含 2 片非球面与 3 片 ED 镜片,并且具备 SSM 超音波马达结构,等效焦段为 24mm-75mm 。
在采用新一代对焦系统以及对焦系统下, A77 II 标榜具备可进行 12fps 、最高连续 60 张写入的高速追焦,对於运动摄影绝对是相当吃香的。笔者实际试用的感觉是由於十字对焦点配置集中於中央垂直区块,故被摄体在中央区块的对焦速度确实很惊人,但若被摄体在左右两区块则追焦速度略为逊色些。
此外受限於半透明反光镜的先天限制, A77 II 虽然已经大幅改善过去在极端环境对焦能力较差的状况,不过当同级机身可在-3EV 或是 -4EV 进行对焦时, A77 II 的暗部对焦则为 -2EV 等级,不过已经比起当时试用 A77 理想许多。
拍摄的照片如上,笔者觉得使用的体验算是相当愉快的,且由於半透明反光镜结构特性的关系,没有传统单眼相机的反光板震动,且快门帘抖动抑制的不错,如果搭配电子快门时触发快门完全没有抖动感,对於在快门速度偏暗的环境有不小的帮助。
而 SAL1650 毕竟望远端有限,笔者也在某些情境下试着使用清晰影像变焦,虽然此技术说穿了就是影像裁切,事後也可以靠影像裁切的方式达成,然而对於当下需要进行较长焦的拍摄,使用此方式可更准确的判读对焦点物体还有构图;不过此技术由於属於局部裁切,对於镜头的解像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此次搭配的 SAL1650 是没有问题的。
相较於前一代 A77 , A77 II 的本质进化是相当显着的,尤其对焦系统的进化让人为之惊艳,对於运动拍摄者 A77 II 可说是在连拍速度与追焦能力取得不错的平衡点;机身按键配置的操作感也相当适合专业摄影者快速的进行主要功能的设定与调整。而电子观景窗虽不若光学观景窗来的直观,但可局部放大检视以及提供拍摄的曝光检测资讯则是光学观景窗所不具备的特性。
在 Sony 的 Alpha 相机产品布局,表面上 A 接环与 E 接环看似并重,不过无论是市场需求或是产品规划的积极程度, A 接环机种相对是较弱势的,毕竟在传统单眼相机领域长期被 Canon 与 Nikon 两强鼎立,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品牌能打破这两家独大的局面;然而 Sony 仍默默地继续经营 A 接环产品线,据称接下来也还有新的镜头推出。
A77 II 的出现,似乎像 Sony 对於 A 接环的玩家进行信心喊话,表示他们不会因为 E 接环的壮大就淡忘 A 接环机种,且 A77 II 也由惊人的对焦系统告诉使用者,如果他们追求的是快速的对焦速度以及更贴近专业级相机的使用体验,具有传统单眼相机结构与造型的 A77 II 更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只是面对其他品牌的同级机种, A77 II 要面临的是一场严苛的战役,从本质的电子观景窗与光学观景窗之争,到最头痛的周边资源的可用性,尤其镜头群的价格与完整度是追求传统 DSLR 结构的专业机身使用者的优先考量,即便有良好的机身体质,但相关可用资源的丰富与否,才是决定这场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
延伸阅读
最烦恼的 Android root 解锁问题终於靠这个APP解决了...
大家最近都玩哪款三国游戏 我玩这款...
标签: 开箱评测 SONY 相机 DSLR Sony Alpha sony a77 ii 对焦系统 镜头 推出 传统单眼相机 A77 II S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