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有打火机大小的高规格暴力随身 DAC 一体机, Geek Out 1000 动手玩

今年在 CES 时,笔者曾试听过这款小型的 USB DAC 一体机的原型机,对於它小巧的身躯却拥有足以驱动公认不好处理的平板耳机的能力感到惊讶,不过後来在与 Light Harmonic 的 Larry Ho 闲聊时才知道,当初提供试听的版本仍是当初的工程机,且输出设定还不是最高的版本,而近期笔者也收到正式出货的 Geek Out 1000 ,再次为其实力感到惊讶。

跳转开始介绍

Geek by LH Lab 这个子品牌,是 Light Harmonic 针对平价市场所规划的,与专注於发烧音响设备的 Light Harmonic 不同, Geek by LH Lab 是针对讲求 CP 值的发烧友,以多数消费者能负担的价位,并且不同於一般音响品牌先规划再卖,而是先做出产品的初步概念後再透过集资网站吸取玩家建议後推出。

对 Geek by LH Lab 而言,创办人兼总工程师 Larry Ho 原本就是打造已经在顶尖发烧音响占有一席之地、入门款就已经达两万美金的 DaVinci DAC 的设计者,而 Geek by LH Lab 的产品雏形也是由他完成雏形,虽然音响类的设备都是强调耳听为凭,不过由一位曾推出过金字塔顶端发烧音响设备的工程师设计的平价产品,也成了 Geek 品牌受欢迎的主因。

市场上此类同等级的竞品并不在少数,例如 ALO The Islanfd 与 The Key , Audioquest 的 Dragonfly ,或是 Cetrance 的 Dacport 等,皆是诉求可搭配笔电、平板方便携带并且享受高品质音乐的 USB DAC 一体机,然而 Geek Out 系列在这些竞品是有实力可以称的上翘楚的。

Geek Out 系列皆是相同的外观,采用铝合金切销的外壳,具备抑震性、散热与接地,当初在集资时提供多种阳极电镀的处理供选择,不过目前在官网的销售颜色则是固定三个版本搭配固定的配色,以笔者手上的 Geek Out 1000 ,量产的版本是红色而非笔者的黑色。

Geek Out 共有三个版本,差异在於耳扩输出增益不同,从标准的 Geek Out 450 450mW @16 欧姆、 Geek Out 720 720mW @16 欧姆,还有笔者手中这个最暴力的 Geek Out 1000 1000mW @16 欧姆,报价方面也各差 50 元美金。不过若是想用 iOS 以及 Android 进行 OTG 方式驱动,由於 Geek Out 1000 将消耗达 350mA 的电流,确定无法采用此模式进行驱动,建议若有 OTG 需求选择 Geek Out 450 或是集资中的 Geek Wave 。

据 Geek by LH Lab 的说法,虽然市场竞品通常使用增益可切换的方式,不过他们选择使用固定增益搭配挑选过的零散元件,尤其是达 1000mW 的 Geek Out 1000 ,绝对需要能够承受高温的元件,故也反映在价格。不过对一般的使用者, Geek Out 450 与 Geek Out 720 就已足够, Geek Out 1000 是为了饥渴怪物等级的高阶耳机所设计的巨人杀手。

Geek Out 的核心架构采用 XMOS 搭配 TI PCM1795 的组合,可支援最高 32bit 384kHz 的 PCM 格式与 DSD 档案(由播放器支援)的播放能力,采用 USB 非同步传输, Mac 免安装驱动, Windows 需搭配专属驱动,目前驱动可支援 32bit 的 ASIO ,根据他们使用者论坛 Geek Temple 内 Larry Ho 的说明,它们已经与 XMOS 合作撰写 64bit 的 ASIO 驱动。

至於耳机扩大的部分则是透过 TI 的 OPA1612 与 OPA1652 的组合,采用传统的 A 类扩大架构,故运作时的温度并不低,尤其 Geek Out 1000 使用时的高发热属正常现象; Geek Out 还提供两组不同阻抗匹配的 3.5mm 输出,分别是 47 欧姆兼 Line Out 以及 0.47 欧姆,一般 100 欧姆以下的耳机建议搭配 0.47 欧姆即可。

机背贴有前方指示灯的说明,搭配不同取样的音乐会以不同的灯号显示,例如 96kHz 取样就会是 48k 与 2x 灯号亮起的方式显示,另外拨放 DSD 档案则会有独立的灯号显示。不过目前台湾高解析度档案多半还是要靠从国外网站购买,且多半是 flac 格式为主,笔者手中的 DSD 档案只有上次某古典音乐网站特价时取得,流行音乐似乎仍是以 flac 较主流啊。

不过 Geek Out 1000 笔者的个人使用经验并不适合搭配目前多数针对手持设备设计的低阻抗、高灵敏度耳机,建议搭配 250 欧姆以上耳机或是灵敏度低於 100 的动圈耳机,或是直接搭配平板耳机为佳,因为在过高的输出下,即便能将低阻抗耳机的音量控制在正常聆听,但过大的音压仍会造成聆听的压迫,建议一般使用者选择另外两个版本即可。

Geek Out 本身也提供音量控制,且是透过机身侧面两个按键以数位式的方式管理,比起一般的 VR ,在低音量时不会产生左右声道不平衡的问题,另外也不会因为 VR 老化产生杂音。另外由於 Geek Out 1000 电流输出较大,建议不要插着耳机进行开机,开机後先把音量转低再插上耳机确保耳机单体不会被瞬间电流烧毁。

另外, Geek Out 也搭载 Light Harmonic 专利的 3D awesomifier 技术,这项技术并非一般的 3D 音效采用 DSP 进行演算,而是相当传统的反馈线路,能够营造出更磅礡的宽广气势。启用的方式是同时按压音量的加减钮,就会看到机身蓝色指示灯亮起,再同时按压一次就可关闭。

开启 3D awesomifier 後,空间感会再重新调整过,但基本的印象就是增加中频的凝聚力以及使整体背景音场加深,虽会牺牲些许的延伸感,不过像是聆听交响乐型的原声带或是欣赏电影时,可以得到更多的乐趣与震撼感,不过笔者聆听独唱小品时则不是很喜欢开启後的空间感。

至於听感方面,华丽而大气,是笔者对於 Geek Out 1000 的第一印象,基於 TI 的 PCM1795 这颗中性的 DAC 晶片搭配 OPA1612 与 OPA1652 ,为 Geek Out 1000 打下良好的基础,且背景相当的乾净,就官方给出的规格,其耳扩端输出可达 THD+N 小於 0.005% ,信噪比达 103dB ,在此种体积下也是相当亮眼的规格。

Larry Ho 是 Sennheiser HD800 的爱好者,当时在 CES 则是搭配 Audezo 的新款封闭木壳耳机 XC ,故 Geek Out 1000 的调音参考或多或少是以这两款耳机作为基准。笔者则在朋友那边搭配 HD800 以及 HiFiman 平板耳机 HE-500 进行试听,能够为本身中性且容易受到前端影响的 HD800 带来奔放且活泼的音色,且驱动 HE-500 也能感受其饱满的中频。

而後搭配原本中频较为後退且人声偏单薄的 Beyerdynamatic T90 ,则能将人声更为凝聚且略有韵味。由於笔者家中的耳机多为低阻抗设定(因为高阻抗耳机先前卖掉还在考虑入手哪一款...),笔者最後也跟朋友借了同为 Beyerdynamic 的 T70 回家与笔者个人的 Sony MDR-1 、 MDR-7520 进行一两天的交叉试听。

面对 250 欧姆的 T70 , Geek Out 1000 不枉其号称针对难搞耳机所提供的强大驱动力,搭配 47欧姆输出孔下,充裕的驱动能够减少因驱动力不足造成的高频穿刺,中低频的凝聚力也更为饱满丰厚,不过若把 T70 接到 0.47 欧姆,虽然音量不变,但会发现高音的穿刺,声音的分离度、音场与声音的凝聚感瞬间紧缩。

至於 MDR-1 以及 MDR-7520 这两款低阻抗高灵敏的耳机则接上 47 欧姆後,虽可从音量控制取得正常的聆听音量,不过声音比起 0.47 欧姆更小,但同时因为阻抗无法匹配的关系,音压显得相当的大,至於搭配 0.47 欧姆时音压虽有减少,不过笔者个人试过搭配几款偏低阻抗的监听耳机,仍认为 Geek Out 1000 至少要搭配 60 欧姆以上耳机较保险。

在几款耳机交叉试听下, Geek Out 1000 的风格是带有美式大鸣大放的风格,气势磅礡但不失细节,以纯 USB 供电的一体机而言是少数足以将几款旗舰级耳机驱动到一定水准的小钢炮产品。

碍於仅由 USB 供电加上线路设计不能过於复杂的限制, Geek Out 1000 的细节资讯仍略少於同价位线路经过精心规划并采用单 PCM1795 的桌上型 DAC ,不过小巧的体积加上水准之上的细节资讯,带着笔电旅行或是到咖啡店时,能够以笔电搭配 Geek Out 1000 驱动心爱的耳机轻松聆听喜欢的音乐,也是这款具超高驱动力的 DAC 一体机的最大魅力。

注: Geek by LH Lab 的产品线还未正式引进台湾,目前仅能由官网进行购买。

延伸阅读

简单超有质感的 Android 收听音乐 APP:豆瓣FM

不能保证但依然可以尝试的一键 Root APP

看各种第四台最方便的Android App


标签: 开箱评测 耳机 geek dac 耳机扩大器 采用 聆听 进行 欧姆 Geek 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