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智慧手机的巅峰之战:从基本盘 70 分後获得剩下的 30 分才是决胜关键

智慧手机发展到今日虽不说完美,却也渐渐从一开始的摸索期进入成熟期,单纯就操作体验与使用程度,多数手机厂商都能作到及格程度;但也因此,许多手机大厂也设法去强化机能,藉此创造出产品竞争优势以及差异化,希望使用者能因此增加黏着度。

跳转继续

智慧手机的发展会步入此阶段,可以说在 Android 与晶片厂商两造催化下,加速智慧手机技术的发展进度, Android 一步一步把基本设计变得更符合消费者需求,而硬体晶片商除不断提昇效能外,也为了增加市场普及率与加快产品问世,纷纷推出所谓的参考设计方案。

包括高通的 QRD 、 NVIDIA 的 Phoenix ,或是手机解决方案始祖的联发科乃至於 Intel ,都在近期推出这样的平台。这份平台就像是一份历年联考必考题精选一样,各家厂商只要这着这些参考设计平台,就至少确保能够达到低标甚至均标。

也因此,现在推出智慧手机并非难事,只要取得参考设计平台照本宣科,然後搭上该有的外接组件以及外壳,自然就是一款堪用的手机产品。不过幸好目前多数厂商采用的 Android 并未特别对硬体与 UI 做繁杂的限制,只要有能力,仍能将产品进行差异化,但是看似只占 3 成的空间,却远比想像中的复杂。

就像考试一样,看完了能拿下基本盘的历年必考题精选,剩下的 30 分能否拿下就看每个考生的企图心与造化了;对手机产业来说,企图心就是是否有让产品更上一层楼的决心,至於造化就是由於加入自己认为的创新元素後的结果。

当然基本盘 70 分也不是人人都可顺利到手,就也如同考试一样,同一份历年必考题精选,不同的人看完或多或少也会考出低於均标的成绩。对手机产业而言,笔者定位这样的情况肇因於已经放弃创新且还想 Cost Down 的业者,虽然参考设计为了保险起见或多或少还有地方可简化,但会否弄巧成拙可不是提供参考设计的厂商担保的。

撇开基本盘,剩下的 30 分考题,笔者认为包括外观 ID 设计、内部硬体创新、系统调校、软硬体整合以及应用整合。乍看之下好像没什麽,但这些却都是最花人力以及时间的部份,尤其系统调校在目前 Android 的发展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

以现在的智慧手机市场,最一流的厂商是能掌控系统层级的软体与核心组件的厂商,但这样的厂商在 Android 并不存在,目前的智慧手机市场仅有 Apple 算是达到这一层级的,因为答到此层级,在新硬体导入、软体架构开发以及应用都能快速的接轨,例如此次 iPhone 5s 的 64bit 架构处理器与 M7 协同处理器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 Android 的市场单纯就竞争优势来看,首推拥有关键硬体、特殊技术且愿意投资在软体层的,这样的厂商目前大概就属三星、 Sony 以及 LG 等;再其次就是虽无法掌控关键硬体,但仍愿意投资在软硬体层,例如华硕、 HTC 、 小米等;再者也许他们一无所有,但对於外观设计工艺仍有一套;剩下的就是一些不得已或是想分一杯羹而投入智慧手机市场的厂商。

笔者为何会以这样的层级分类,从许多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掌控面板技术的三星与 LG ,或是掌控相机关键组件的 Sony ,在特定硬体的导入速度就能快於市场对手;又如同原本就是跨产业公司的 Sony ,近期也把许多不同部门的资源投注到手机内,无论是真正的整合或是取行销上的名词意义,至少都会勾起消费者对这些技术的遐想。

而无法掌控关键硬体组件的公司会发生的状况,从 HTC 几次由於上游厂商关键组件供货不及的情况以及小米手机始终货量不足的情形,不难看出受制於人的痛苦之处,但只要愿意在软体面与技术整合面投入心力,自然也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如 HTC Sense 、 MIUI 或是华硕的变形设计,皆是他们的卖点。

这两种层级的厂商只要愿意投入系统层级的最佳化,即便同样的硬体规格,同样版本的系统,经过最佳化後,包括系统顺畅度、功耗管理等都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另外 UI 设计也是需要投入相当多人力的,即便现在的 Android 原生介面比起开始已经亲切许多,但各家厂商客制後的 UI 可提供更好的操作性以及各项整合能力。

例如同样下拉选单的设计,原生介面的重点在於资讯的提供,然而许多修改过的 UI 则能提供许多机能设定的快速启用与关闭;又如看似平凡无奇的电话簿功能,有些 UI 除了通话纪录等讯息外,还提供包括响铃次数等等进阶资讯。

至於有工艺设计能力的厂商,也别小看他们的市场价值,也许他们硬体规格一般,但由於基於中规中矩的参考设计,至少确保使用的顺畅度,有些对硬体需求不高的使用者就会从外型着手,同样的硬体规格与使用体验但外观用心的产品,自然就会这群使用者被选上。

最混的厂商心态就是只求有而不求好,反正具 ODM 能力的代工厂何其多,随便挑个一款挂上品牌就能卖了,但这样的产品竞争优势何在?别忘了既然都是找代工厂贴牌的,表示其它厂商也能找同一家代工厂贴牌,还可卖的更便宜,或许有些大厂会仗着自身品牌力吸引使用者,但久而久之当其它大厂不断创新,蚀老本的心态只会让自己落入与白牌厂的价格战。

打造一只好智慧手机到底难不难,前面的 70 分得来容易,剩下的 30 分要争取就显得相当困难,为了这 30 分,一家良性发展的智慧手机公司几乎要把 70% 以上的研发资源投注於此;乍看下这样的投资报酬似乎不成比例,但别忘了 70 分已经是别人准备好的,只要专心去维护都能顺利拿下,剩下的 30 分则需要靠自己去争取,难道不该投入全力吗?

但这 30 分怎争取?根本没有一个标准解答,也没有一家厂商能够拿下全部的 30 分,因为若真的如此,那市场上就只需要一款智慧手机,而非现在百家争鸣。而且後面的 30 分会随着去年市场变化不断提昇难度,实际上要继续在手机市场站上领导地位,为了那区区 30 分需要投入的精力要越来越高。

延伸阅读:

手机平板指间的方寸之争,愈来愈多且愈来愈大的萤幕尺寸演变发展

X-mini 超进化,X-mini Max 双倍喇叭带来双倍震撼与环绕飨宴

东芝照明 TOSHIBA LED 灯泡蹂躏试用,没用过的朋友也许可以研究一下来试试

 

↓↓↓↓↓↓加入瘾科技粉丝团,有更多欢乐有趣的科技新闻↓↓↓↓↓↓

 
标签: 开箱评测 苹果新闻 Samsung 三星 SONY HTC ASUS Android 华硕 智慧手机 MIUI LG 小米 许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