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於全平衡设计的超薄防水大萤幕旗舰机, Sony Xperia Z Ultra 动手玩

Sony Mobile 今年凭藉着 Xperia Z 带来相当良好的市场成绩,并且以 Z 之名推出包括 ZL 以及 ZR 等延伸机种,虽基於相似的设计理念却各自都有不同之处;而近期吹起一股大萤幕手机热潮, Sony 也推出一款以旗舰规格为主打的 6.4 寸手机 Xperia Z Ultra ,有着同样的 OmniBalance 设计,但却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跳转开始介绍这款 Sony Mobile 目前最大萤幕的高规手机

身为 Z 系列第四款产品,继奠定 Z 家族风格与特性的 Z 、主打五寸最佳手感的 ZL 、尺寸稍小但可更换电池的 ZR , Z Ultra 则是以大尺寸作为其最大特色,并且不同市场目前 6 寸以上大尺寸手机以中低阶硬体为主, Xperia Z Ultra 在主要硬体规格选择一次到位,且不只是要大、要美、要防水,还要提供唯有大萤幕才有的独特应用。

Xperia Z Ultra 的外观乍看下设计彷佛是 Xperia Z 的放大版,采用正反面大面积玻璃外观以及独特的圆形开关,不过侧边取消玻璃边条,改为金属边框;然而经过近半年的时间, Xperia Z Ultra 在细节设计又更为成熟,厚度更仅有 6.5mm ,且别忘了 Xperia Z Ultra 还是一款具备 IP55/IP58 的防水智慧手机。

整体设计据称是参考护照的宽度, Sony 认为各国的护照宽度是个统一的标准,而且也是许多人能够单手握持的尺寸,故在规划时就选择护照宽度作为 Xperia Z Ultra 的基准;笔者个人倒是觉得 Xperia Z Ultra 拿在手上有点像餐厅的点菜单或是可以单手握住的小笔记本,尤其搭配 Xperia Z Ultra 特别强调的铅笔触控绘图,更像是用笔者写笔记一样。

细节设计方面,金属边框并非俐落的直切,而是带有梯形菱角的设计,而机身的开盖也减少至两个,把 SIM 卡与 micro SD 插槽二合一,且耳机孔改为无防护盖设计,以防水涂料的方式提供防水机能;耳机盖改为不须保护盖的好处,除了搭配耳机使用不再需要掀盖外,也减少由於开盖後压断保护盖卡榫的可能。

而喜欢 Xperia Z 的使用者,肯定会喜欢它机背的大面积玻璃,但同时也会觉得下方的机身型号等印字破坏了整体的美感,而这次 Xperia Z Ultra 不仅取消那些累赘的叙述, NFC 不再是贴纸而世印刷於玻璃下,并将 Xperia 的字样放大、加入 Sony 的字样,更能强化品牌形象以及产品识别度。

另外 Xperia Z Ultra 的免开盖充电接点也重新设计,相较前几款防水机种, Xperia Z Ultra 改用磁吸式设计的方式,并且采用小尺寸的无卡榫充电座设计。像先前 Xperia Z 的卡座式设计就被抱怨会刮伤机背的玻璃,且市场上多数的手机保护壳都无法直接搭配充电座,而 Xperia Z Ultra 的充电座则减少了这些问题。

笔者这次很可惜未与 Sony 一并借到这个在台湾与手机一同出货的充电座(所以照片就借用记者会的啦),不过依照这次磁吸充电座的设计,笔者推测 Sony 也许接下来的机型很可能会继续沿用此磁吸充电设计,若是机身厚度差异不大,理论上还可跨机种共用底座。

Xperia Z Ultra 最大的特徵就是达 6.4 寸的大萤幕,且这张萤幕不光只是大,亦是 Full HD 解析度,且采用 Sony 近期在许多新品导入的 Triluminos 显示技术,且未来还会透过 OTA 方式提供搭载在高阶电视的 X-Reality Mobile 影像强化技术,目前则是搭载 Mobile Bravia 技术。实际观看,颜色表现比 Xperia Z 更为浓郁,不过最高亮度略逊於 Z。

而这张萤幕不光只是漂亮, Sony 虽未搭载感压电磁笔技术,却使用独一无二的铅笔触控技术,只要符合 1mm 粗以上的铅笔就可直接在 Xperia Z Ultra 涂鸦。且只要使用铅笔由上往下拉,就可在下拉选单唤出适合铅笔的两款 app 快捷。

笔者本身没有艺术天份,所以就请超级厉害的讨喜小姐进行试用,刚好她在查蜘蛛的资料就顺手画了一只蜘蛛。由於笔头宽度限制,自动铅笔通常不适合,而画考券用的 2B 铅笔不知为何也画不出来,使用一般的木制铅笔还是最合适,讨喜小姐则表示反应的速度相较感压笔还是略慢一些,要认真进行创作反映还是略慢且无法模拟笔触与力道,不过拿来涂鸦还算方便。

 

 

 

此外, Xperia Z Ultra 亦是台湾首款市售搭载 Qualcomm Snapdragon 800 应用处理器的智慧手机,这也是高通目前效能最高的一款应用处理器,拥有高达 2.2 GHz 的高时脉以及 Adreno 330 GPU ,能够提供比市场主流的高通 Snapdragon 600 更高的效能; Xperia Z Ultra 搭配 2GB 记忆体与 16GB 内建储存空间,至於效能测试则如上图。





至於相机不算太特别,为 8MP 的 Exmor R 元件, 16:9 模式下仅有 5MP ,不过相较一般平价平板常见的 5MP 摄影镜头品质倒是好上不少。不过 Xperia Z Ultra 不知为何缺少 LED 补光灯,虽然一般使用手机拍照并不常用,但像笔者个人很常搭配小软体把 LED 补光灯当成临时手电筒使用,没有 LED 补光灯多少有些不便。

 

 

 

 

至於介面方面,与现在 Xperia 系列手机的基础逻辑大致相同,但针对达 6.4 寸大的萤幕, Sony 还是有考虑过一些使用上习惯比例配置的不同,除了提供常见的单手小尺寸键盘(不过选单中还未中文化@@)之外,也将 app 列表改为 5 个 app 一列,并且下方快捷 app 从原本的 5 个变成 7 个。

 

 

(左为 Z Ultra ,右为 Z )

此外, Xperia Z Ultra 就像 Sony 近期手机一样采用被戏称为”海苔条”的虚拟三键,不过由於手机萤幕达 6.4 寸,以撷图看海苔条比例远小於其它 Sony 机种;但真的是海苔条变细吗?也不尽然,把 5 寸的 Z 与 6.4 寸的 Z Ultra 摆在一起就会发现, Sony 维持的是海苔条的实际宽度,只是因为萤幕变大故在同样 Full HD 解析度上变小了。

经过一周的使用,笔者必须坦承以个人的智慧手机使用习惯, Xperia Z Ultra 并不是笔者个人偏好的尺寸,因为笔者常在搭捷运时单手操作手机, Xperia Z Ultra 单手握持除了拇指无法自然按压到两端外,单手握持也因为机身偏薄而相当不稳定,考虑到握持稳定性笔者只能选择左手握住手机、右手进行触控,或是乾脆双手同时握住机身进行操作。

不过也许是因为连续使用一周的关系,手机归还後拿回原本 5 寸的手机却发现手机怎麽变这麽小,还差点忘了该怎单手操作。不过笔者觉得又大又薄的 Xperia Z Ultra 使用上会有些不便之处,如不搭配保护套使用,除了一般握持过薄单手也不好握,例如放在桌上时,虽然侧边已经设计成梯形,但想要很顺手的拿起不是那麽容易,故笔者建议考虑手感还是帮它装保护套吧。

但笔者很意外的发现相较男性会在乎能否单手握持操作以及放口袋,反而第一眼看了就很喜欢的多半是女性族群,笔者试着问了一些喜欢 Xperia Z Ultra 的女性朋友的观点,她们认为反正手机平常都是收在包包,且 4.5 寸以上的手机她们就觉得单手不太容易操作,所以对她们而言 6.4 寸与 5 寸手机的意义不会差太多,反而萤幕大上网、看影片也方便许多。

笔者使用过程也发生两个状况,首先是发生某些论坛有人反应的萤幕全黑无反应情况,另外在某个中午大太阳下发生过休眠後难以唤醒、但走进冷气房内就正常的情况;目前两个状况都已经回报给 Sony ,他们也表示开始着手调查发生的原因;前者发生情况笔者不确认,而後者笔者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天气过热加上笔者当时在上网拍照上传图片,导致内部晶片过热造成。

经过半年的时间,  Xperia Z Ultra  延续 Xperia Z 的多样特色,包括全平衡设计、圆形开关、超薄设计、防水机能等,但同时又用大尺寸以及略低一阶的相机与原本的 Xperia Z 做出差异化,也可看到在许多细节设计的改变,包括磁吸免开盖充电接点、更乾净的机背与更显着的品牌识别。

可见 Sony 的手机团队很清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以 Sony 目前的状况若不进步就只能等着被淘汰的残酷现实,故不断的将强化自己的优势(像是造型与防水),而这次 Sony 能够首波获得高通新一代高阶处理器,也意味着 Sony 在手机市场的动作越来越积极,接下来就是 Sony 在 One Sony 计画下,能将集团资源以何种形式再与手机产品整合了。


标签: 开箱评测 SONY Android xperia sony mobile Xperia Z Ultra 笔者 机身 充电座 大萤幕 So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