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德国光学工艺与日本电子系统浓缩於掌心, Sony RX1 全片幅紧凑相机动手玩

 Sony 去年继推出搭载一寸元件的 RX100 高阶随身相机後,於年末之际又丢下一颗前所未有的市场震撼弹,即是 Sony 全片幅元件计画中的 RX1 顶级紧凑型相机,融合卡尔蔡司镜头工艺以及日本电子相机系统,完全颠覆市场对於全片幅元件相机的定义。

笔者也在去年底向 Sony 借测这款颠覆随身相机传统的极致产物,跳转开始介绍。

RX1 的造型设计比起先前的 RX100 更为复古,外观更接近旁轴相机的造型,若以一台随身相机的角度观看 RX1 ,会觉得这样的体积已经不能称为随身相机,但别忘了, RX1 是一台不折不扣的全片幅元件相机,即便整合蔡司的 35mm 定焦镜头,体积甚至比多数的 APS-C 单眼相机搭配定焦镜还要小巧。

机身采用全金属设计,不过在右手处加入蒙皮,相较平整且薄型的 RX100 , RX1 握起来更为稳定且不易滑手,加上全片幅的 35mm f2.0 定焦镜头为突出设计,双手握持不会造成手指之间的冲突。至於 Sony 以及 RX1 字样皆为金属蚀刻,镜头旁的蔡司也终於不再是贴纸而是铭牌;镜头与机身接合处如同 A99 一样,有一圈橘色的电镀饰条,上面写明了 RX1 采用的是全片幅感光元件。

机身内建弹出式闪灯,不过并不像 Sony NEX 系列相机一样可以用手指压着闪灯进行跳灯, RX1 的弹出机构仅允许朝前方直打;而 RX1 搭载了 Sony 全新的 mi 通用热靴,除了可以搭配 Sony 的新款闪灯、一般闪灯单点触发外,也可用以扩充选配的电子观景窗或是蔡司镜片制的光学观景窗。

机身的按键配置为双转盘设计逻辑,机身背後的上方有着主转盘,而下方整合式多功能键可作为第二转盘,整体操做逻辑与 NEX 相机相似,不过机顶则除了模式转盘以及快门与 C 快捷键外,也跟随此类复古相机设计风潮,把曝光补偿独立;至於快门也跟老式相机一样中央具备螺纹,可另外添购加大的快门配件使用。

RX1 除了感光元件外最精华的地方,莫过於这款一体式的 Carl Zeiss 35mm F2.0 Sonar *T 镜头,再全片幅的加持下 35mm 的视角得以完全解放,并且拥有蔡司的红字 *T 镀膜,基本上已经是一种品质保证,并且全片幅可用的 35mm 镜头可浓缩在这样的体积,镜头的光学工程师也势必费了不少苦工。

这颗镜头最大的特色是有包括微距、一般拍摄,对焦以及电子光圈控制等三个不同功能的转环,对焦功能需要将前方对焦模式转至 DMF 或是 MF 模式才能做动,在 AF 模式下转动不会进入强制手动对焦。

至於电子光圈则是在光圈先决、全手动模式以及录影模式下才会做动,其它模式仍是由机身系统控制光圈,转动光圈环并无作用;不过实体光圈环可提供手动调整光圈应有的手感,便於精确的知道转动光圈环约莫调整多少光圈值。

微距模式切换转环的用意在於藉由焦距的调整,提供 RX1 可进行 20-35 公分内的微距拍摄,至於 30 公分以上则是以一般模式,切换到微距模式後,会发现镜头前缘会微微地凸出一小截,这是由於镜组距离被改变的缘故,而在微距模式下,超出 35 公分即无法正常合焦。

初次操作此微距环使用会略有不习惯,不过此设计可以避免如 RX100 把微距与一般拍摄行程整合,考虑到全片幅对焦速度一般偏慢,能缩短对焦行程确实是能减少对焦的时间,也无怪乎 RX1 会采用物理式的手动微距切换的机制。

至於相机的电子机能与介面逻辑方面,则与 NEX 系列几乎相同,包括多种创意滤镜与情境模式,机身的多功能十字键也同样可程式化,能针对个人偏好选择对应的功能,预设下方向对应的是数位对焦放大;而录影模式需要按下右上角的红色录影键才会开始录影,快门在录影模式仅提供对焦的功能。

拍摄的样张如下,由於图库最高仅能提供单张 8MB 图片,但 RX1 全尺寸单张已达 10MB 以上,故恕此次就不提供全尺寸图片。

以 RX1 的售价而言,没有一定水准的影像品质也说不过去,即便开到 F2.0 的最大光圈,锐利度依旧惊人,例如几张手持 IOS 3200 的烟火照片,即便曝光时间仅有 1/30 秒,原图仍可见 101 的窗户细节;而且在全片幅元件的加持下,即便拍摄街景也能拍出强烈的空间压缩与层次,色泽方面也不同 NEX 略为艳丽的风格,反而有些凝重感。

自动白平衡方面,室内的黄光校正属於尽量校正为白色类型,对环境的原始氛围保留较少;至於测光则类似 NEX 系列有着一点点不稳定的情况,同样场景连续拍摄下会有些许的曝光差异,但每张的曝光还不至於偏差过大;而 35mm 的镜头略有些许桶状变形,但若真的很在乎,可在机身开启变形补正。

对焦的速度不算快,约莫比 NEX 6 搭配蔡司 24mm F2.0 定焦还要慢一些,但由於行程短,合焦明确,较少发生提示合焦但实际上脱焦的状况,即便无法完成对焦也不至於拖泥带水,以全片幅的对比式对焦而言,笔者认为 RX1 的对焦还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而机身的操作感延续 Sony NEX 家族的风格,即便对於初阶使用者也不至於太难上手,加上多种情境模式补足,相较市场上类似定位的大片幅紧凑型相机, RX1 的操作相对亲民许多,至少保留模式转盘,对於第一次接触 RX1 的消费者,也不必提醒他们需把光圈跟快门转至 A 档才是全自动,甚至开启自动模式供他们使用即可。

但不得不说, RX1 的电力会是一个罩门,所搭配的电池用於全片幅的即时显像下,笔者当时与另一台相机轮替拍摄约莫一个半小时,电力就仅剩下一半左右,出门游玩一整天恐怕需要携带至少第二颗以上的电池才比较保险。

不过比起 RX100 的价位偏高, RX1 的价格就不光只是偏高而已,甚至可说是精品等级的定价策略,以它的价位,也差不多是可以购买一款入门等级全片幅单眼搭配一颗 35mm f1.8 或是 f2.0 的定焦镜头,而且一般的全片幅单眼还可以交换镜头。

那 RX1 的魅力在哪?如果你愿意接受只有 35mm 定焦可用,但希望机身小巧,并拥有全片幅的通透感以及散景效果,当然还有不把 RX1 售价看在眼里, RX1 在拍摄效果确实不会比同价位的全片幅相机搭配同级定焦效果还差,重点是体积却可收纳在霹雳腰包中。

笔者认为, RX1 目前的同级对手仅有来自德国的徕卡 X2 ,而两者的魅力各有不同, X2 仅为 APS-C 片幅,虽有等效 35mm F2.8 的镜头,但片幅不同, F2.8 的散景与空间压缩相对逊色,且高 ISO 表现一般,电子系统操作也不够人性化,更缺乏亲民的情境模式;但厚重的色彩对比以及黑白照片的细节还原能力,却是无可取代的。

而 RX1 则是具备德系镜片的柔美背景虚化与全片幅的层次与空间感,加上可切换的近拍能力也更理想,高 ISO 运算显然更为讨喜,电子系统更为先进,即便初阶摄影者也能轻松上手,进阶使用者也有完整的手动模式可供选用。

对笔者而言,不要说 RX1 ,就连全片幅相机近期价格已经下滑至五万元级距,笔者还是觉得无法负担,但体验过 RX1 ,不难理解 Sony 为何会对它深具信心并开出如此的高价, RX1 提供与单眼搭配 35mm 高阶定焦镜同级的影像品质,却能把体积浓缩至如此,就是 RX1 无可取代的价值;对了, RX1 也是 Made in Japan 的呦。


标签: 开箱评测 SONY 相机 Carl Zeiss 全片幅 rx1 对焦 机身 即便 拍摄 RX1 3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