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已经成为近年相机市场一股快速成长的动力,由 Olympus 作为先驱, Panasonic 、 Sony 、Samsung 、 Pentax 、 Nikon 陆续投入,而一直有传闻但却迟迟没动作的 Canon 也终於推出首款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相机 EOS M 。
这款继承 Canon 单眼系统 EOS 之名的新系统, Canon 赋予他"迷你单眼"的产品类型,也意味着 Canon 期许它能够在精巧的体积内,让使用者感受到犹如 EOS 单眼般的机能,笔者也向台湾 Canon 借到这款黑色的 EOS M 搭配两颗镜头与转接环,详细的介绍跳转开始。
从 EOS M 的不像 Canon Powershot G 系列刚毅的设计,而是较相近於某一时期 IXUS 相机的造形设计的柔和外型看来, Canon 应该是把目标市场设定在休闲摄影族群,与正统的 EOS 单眼相机做一定程度的差异化。
机身正面看来,握持处有一条小小的止滑蒙皮,笔者个人觉得若蒙皮面积更大且稍微倾斜一点应该会更好握;镜头接环右上侧为橘色的对焦辅助灯,不过当安装 18-55mm 镜头或是透过转接环转接 EF 镜头时被遮住的机率相当的高。
EOS M 的按键配置相当简洁,位於快门下方的是乍看下会让人误认为主要转盘的简易模式转盘。不过 EOS M 的简易模式转盘并非如中低阶单眼的 PASM 模式转盘,而是录影、一般以及 A+ 绿色模式。机背的配置是 3 寸电容式触控萤幕以及类似先前笔者测试过的 Canon S110 的按键配置,另外在拇指处多了一枚录影快捷键。
EOS M 并未搭载内建闪灯,不过采用标准 Canon E-TTL 热靴座,若原本就是 Canon EOS 相机使用者就可直接沿用闪灯,而 Canon 也特别针对 EOS M 的小巧身躯推出 Speedlite 90EX 闪灯,而且这只闪灯还具备 Canon 无线闪灯系统触发机能,不过笔者这次觉得应该没必要就没向台湾 Canon 一并借用。
规格方面, EOS M 采用 APS-C 片幅的 18MP 感光元件搭配 DIGIC 5 影像引擎,理论上应该跟 650D 属於同一张元件,虽然拿掉镜後距,不过 EOS M 采用的 EF M 接环镜头等效 35mm 相机的焦段换算方式仍是乘以 1.6 倍,当然搭配原厂 EF 镜头转接环也是一样的计算方式。
ISO 设定可透过扩充方式达 100~25,600 ,快门速度为 1/4000~30 秒,连拍速度 4.3fps ,最多 JPG 17 张、 RAW 6 张左右。 Canon 最引以为傲的就是导入 Hybrid CMOS AF 混合式自动对焦系统,号称可以拥有快速而精准的对焦性能,这部份容後再述。
操作逻辑有点类似 Sony NEX3 、 NEX 5 以及 Nikon 1 系列(扣除刚发表的 V2 ), PASM 功能需要进入选单进行切换,且若右上角的模式图像消失,就需要按压 Info. 钮叫出选单再行切换。但选单逻辑与 Canon 近年 EOS 单眼以及 Powershot 相机差不多, Canon 的使用者可以轻易上手。
虽然 EOS M 主打休闲路线,不过仍将相当多进阶功能下放到机身中,对於需要进阶功能的玩家,只要略花点时间还是可以在 EOS M 上进行单眼相机等级的细节调整。对焦点有三种,包括追踪对焦、区域自动对焦以及自选单点对焦,可以使用触控萤幕改变焦点,也可进行触控拍照功能。
不过检视照片放大则像是使用智慧手机一样双指使用触控萤幕进行缩放,虽然是善加利用触控萤幕没错,但不能用按键或是转盘放大还是不太能习惯。
这次借到的镜头为 22mm F2.0 STM 以及 18-55mm F3.5-5.6 STM IS ,两款镜头都是针对 EOS M 全新设计的产物,来自台湾工厂生产,皆采用金属外壳,对焦环为电子无段式设计,机身可开启 AF+MF 的自动对焦後可强制手动对焦功能。虽然 18-55mm 标准镜头是变焦设计且具备防手震功能,不过笔者个人使用习惯则偏好拥有 15 公分近拍的 22mm 定焦镜。
至於转接环可以用来转换 EF 镜头,并在 EOS M 直接控制光圈,除了装起来比例比较怪异之外,操作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下方有可拆卸式的脚架座,若装了 EF 镜头要锁脚架建议装在上面避免重心不稳。笔者也找了几个朋友转接几只 EOS 镜头,基本上就是与机身不成比例;不过好处是可透过 EF 镜群弥补现阶段 EOS M 镜头仅有两只的情形。
实拍的部份请参考下面
原始照片:请点此
原始图片:请点我
以下几张则套用套效拍摄
以下几张是转用朋友的 EF 镜头拍摄,主要是验证暗处对焦之用
该张图片目的为暗部细节:原图请点我
笔者最後谈谈几天自己用下来以及跟朋友讨论後对 EOS M 的一些看法,首先在影像品质方面, EOS M 与 EOS 650D 可说是平起平坐, JPG 下高 ISO 可用情形相较上一世代的 600D 以及 60D 看起来更优秀,一位 60D 的使用者也认为颜色风格刻意调整的比 60D 更讨喜,采用同样镜头下,机身对於 JPG 的锐利度预设调整也比 60D 强。
光就影像品质与颜色风格方面, EOS M 继承 Canon 一贯的特色,若是画质导向的使用者以及原本就喜欢 Canon 拍人略带粉嫩的使用者应该会喜欢 EOS M 拍出来的作品。不过头痛的是对焦系统,虽然 EOS M 采用混合式对焦系统,理论上应该会比同片幅的 Sony NEX ( NEX6 、 NEX5R 除外)还要迅速,但使用後个人觉得 EOS M 的对焦逻辑应该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首先在对焦模式上, EF M 两款镜头由於对焦行程刻意缩短感觉较不明显,但透过转接的方式使用 EF 镜头,就会发现 EOS M 在趋近对焦物却无法快速判断合焦时,不会将对焦距离缩小在较小的区块,而是重新让镜头对焦行程从头跑到尾,导致长行程的镜头对焦缓慢的情况更明显。
其次是低光对焦的表现也不太理想,除了在低反差的区域对焦不易之外,笔者在夜间拍摄街景时,例如在中华路与爱国西路交叉口的情境时,原本就合焦成功机率就已经偏低,更遇到数次机身通知合焦、但画面中的灯光却呈现脱焦的美丽光球,而且发生的频率不低,对於常在低光源的室内拍摄的使用者可能会是头痛的问题。
就影像品质而言, EOS M 在此级距的确毋庸置疑,且主打能使用 Canon 闪灯以及透过转接相容 EF 镜头群,对於原先就是 EOS 系统的使用者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对一般使用者, EOS M 的外型也不难看,操作也不算过於复杂,总之有状况就套用 A+ 模式一次搞定。
笔者个人则觉得 EOS M 较可惜的是对焦能力不够理想,以及未提供实体的 PASM 模式转盘与无内建闪灯应急,前者从市场先例来看有机会透过韧体更新强化,而且 Canon 对焦系统体质已经不错,应该是缺乏更优秀的对焦逻辑而已。
至於後面的功能则可能要等待下次新机加入,毕竟对常改变模式的使用者,触控萤幕用起来就不是那麽顺手,否则 Sony 也没必要推出 NEX-6 主打单眼等级的操作手感;内建闪灯看起来也许没那麽必要,不过遇到低光环境或是需要补光时,有内建闪灯总是比较方便。
EOS M 也是 Canon 第一款试水温的产物,而无反光镜可换镜头的市场仍持续成长,想必 Canon 也不会推出 EOS M 就中断计画,以 Canon 的实力,逐渐补足镜头群应该不是大问题,而且也会吸引如 Sigma 这样的副厂推出专属镜头,未来的潜力还是相当大的。
标签: 开箱评测 canon DSLR EOS Canon EOS EVIL 单眼相机 eos m 触控萤幕 机身 对焦系统 内建闪灯 M EOS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