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可能也是由於全片幅元件技术成熟,在 EOS 5D 系列以及 Nikon D700 的带领下创出一波全片幅潮流,由於价位的关系,中阶全片幅相机逐渐有取代过去高阶 APS-C 机身的情况,甚至 Canon 7D 以及 Nikon 的 D300 的下一代机种也前景未明。
不过中阶全片幅机身即便因为新一代机种的推出而降价,但准专业的操作设计以及仍偏重的机身尺码,让多数想进军全片幅机身的玩家仍抱持着观望的态度。
今年秋冬开始,全片幅相机也许不再那麽高不可攀,不光只是初始定价的下降,而是从机身设计精巧化与操作逻辑着手,市场两大单眼相机主力厂商 Canon 以及 Nokon 都宣布推出定位更亲民的全片幅机身,其中先打头阵开卖的正是这次借测的 Nikon D600 。
Nikon 今年一口气推出三款 FX 全片幅机身,专业与运动摄影的 D4 、准专业与棚拍的 D800 以及业余休闲的 D600 ,这三款机身的差异化算是做的相当明显,前二者除了画素与是否整合垂直手把之外,在操作逻辑是同样采用 Nikon 专业机身的设计。
不过 FX 家族最新成员 D600 则是采用与 D7000 较为相近的操作逻辑,可以说在机身定位方面是希望能藉此吸收由目前 DX 片幅的主力战将 D7000 想转战全片幅的玩家,而且机身的尺寸也控制在与 D7000 相近的尺寸与重量,相较 Nikon 前 DX 片幅机皇 D300 的重量还更轻盈一些。
另外一个重点就是全新设计的新标准镜头 24-85mm f3.5-4.5 G ED VR ,虽然没有先前搭配 D700 与 D800 的 24-120mm F4.0 G ED VR 恒定光圈镜头的高画质与高倍变焦取向,然而更低的价格以及不到 500 克的重量,搭配上 D600 机身,其实与一套 D7000 搭配 16-85mm F3.5-5.6 ED VR 没有太大的差异。(下方那只对照组是 Nikon 24-70mm F2.8 水壶是官方商品...所以有奇怪的分模线。)
机身的操作方面,如果先前使用过任何一款 Nikon DX 机身的使用者应该不会感到太多的不适应,机身按键的配置与 D7000 相当接近,不过位於机身正面的右手快捷键的位置调整过,相较 D7000 把两颗可定义快捷键排的比较靠近的设计, D600 则将两颗按键配置的较远一些。
机背的按键则有些许的调整,包括把快捷录影键移到快门旁,把方向功能键向上挪,并且把锁定拨杆与之整合,原本方向功能键的位置被 Live View 切换键取代;笔者个人操作的感觉是觉得方向键尺寸如果再略大一些操作起来会更顺手些。
机身侧面的扩充介面包括常见的 USB 孔、 HDMI 孔、外接电源插槽外,由於 D600 也相当重视录影机能,故也搭载麦克风扩充插槽以及耳机监听用插槽;此外也延续 D7000 良好的双记忆卡插槽设计,这对於大用量拍摄使用者或是习惯专业使用需要多卡备份、一张存 JPG 一张存 RAW 档的玩家,是相当便利的设计。
而机背的 LCD 则为 3.2 寸 92 万画素,用以录影或是 Live View 相当便利。至於光学观景窗则是 100% 视野率搭配 0.7X 放大倍率,不必担心构图会拍到原本未预期的边框问题,明亮度也相当充裕。不过由於机身定位缘故, D600 并未与 D4 以及 D800 采用相同的 51 点对焦点(其中 15 点为十字对焦 )配置,而是使用与 D7000 相同的 39 点(其中 9 点为十字对焦)。
整体握持手感方面,如果已经习惯如 Canon 7D 、 Nikon D7000 、 Sony A77 、 Pentax K5 等中坚级 APS-C 机种,那 D600 搭配 24-85mm 的组合肯定不会让你太痛苦,毕竟组合後的重量并不会与前述机种搭配原厂建议选配的高画质标准镜头差太多;不过笔者个人是觉得 D600 偏厚的机身搭配较窄的握把设计,对笔者的手来说有些不好握,若握把再宽一点就好了。
拍摄功能方面,也是与 D7000 相当的类似,不过也创下全片幅机身首度搭载情境模式的先河,虽然对於经有摄影概念的玩家而言,情境模式似乎有点多余,但 D600 是一款以准专业玩家以及家庭为出发点的机身,搭载情境模式自然有它的意义。
试想带着 D600 外出游玩,除了自己拍摄美丽的画面外,偶而也会需要请路人帮忙拍摄与景色的合照,若有情境模式的加持,至少可减少因为委托的路人不熟相机拍出不理想画面的画面,或是身边的家人与朋友吵着要试拍,切到情境模式也能让不熟相机设定的人拍出一定水准的照片(不过构图就真的是个人能力了 Orz ),一同感受 D600 的魅力。
以下就是一些以 D600 搭配 24-85mm 拍摄的照片,由於公司图床有 8MB 上限,随便一张 24MP 的 JPG 都超过上限故这次很抱歉无法提供原始照片...呜呜。
而测试期间刚好由於某个原因需要拍摄一些人像照片,感谢总代理国祥贸易工程师的建议,将色相减少一格、并将白平衡往洋红调整一些,笔者个人再略加 0.3EV 後,直出的人像照片也是相当粉嫩的。
机身操作方面,从光学观景窗以及机顶 LCD 内可显示的资讯就已经足以在许多的场合完成初步的调整,整个拍摄过程使用到机背 LCD 的机会实际上并不多,顶多就是为了调整颜色定义档或是进行白平衡微调等进阶调整才会需要用到 LCD ,快门的感觉与更高阶的机种仍有些许落差,但相较 D7000 的快门振动感已经是相当大的提昇了。
不可讳言的,全片幅的魅力就是在於大感光元件对於影像层次的通透感,以及由於使用的镜片范围更大,在散景的边缘虚化效果比起同样光圈的 APS-C 片幅更为明显(不过也表示把全片幅拍摄的照片裁切到 2/3 大小後散景效果与 APS-C 就会类似),对於首次接触全片幅相机的使用者而言, D600 套装无论是操作性以及重量上都是不太需要重新适应的。
但轻巧的 24-85mm 却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一分钱一分货的状况;毕竟 24-85mm 相较於原本 Nikon 的全片幅标准镜 24-120mm 的价格有相当大的落差,撇开影像品质的因素不谈,比较大的影响是镜头对焦马达的等级不同,也完全反应到对焦与合焦的速度上,其实拿 D600 搭配其它更高高品质的镜头时,会发现并非 D600 对焦慢,而是被 24-85mm 的马达所累。
不过 24-85mm 也没那麽不堪使用,毕竟重量轻盈又有防手振功能,老实说也没什麽可以抱怨的地方,更何况挑选 D600 作为入门使用,除了价格考量,应该也有一部分的客群是像笔者一样觉得 D600 与 24-85mm 的组合重量上是可以接受的。
且像是笔者这种半吊子的拍摄者而言,操作 D600 的难度显然是比 D4X 容易的多, D600 还是保有维持眼睛贴着观景窗直接按住按键与转盘进行数据调整的逻辑,即便在抢拍的场合也可让眼经不离观景窗。即便想拿给朋友请他们帮忙拍摄纪念照时,也可先调整到情境模式辅助减少拍摄失败的情况(虽然他们可能还是会嫌重就是了...反正笔者平常惯用的机器也没多轻...)。
作为全片幅亲民化机种的先河, D600 实现操作的简单化以及机身、镜头搭配的合理化,虽然对一般玩家而言,将近八万的套装定价仍不算亲民,但别忘了这也与先前多款 APS-C 专业级机身如 Canon 7D 或是 Nikon D300 上市时差不多的价位而已,虽然在机身等级略低於前述中阶机种,但是对於拍照或是录影而言, D600 的机能性也已经绰绰有余。
D600 也只是这场全片幅亲民化大战的导火线,年底 Canon 也将端出相近定位的 6D 接招应战,而市场也谣传 Sony 可能会如当初 A900後的 A850 一样,推出比 A99 的简化版本机种,到时候消费者的选择也会更多,但如何作到一般消费者拍的开心、进阶使用者用的满意,就看各家怎在专业操控性以及亲民设计取得平衡了。
PS:据说 D600 似乎有机身内部耗损导致灰尘的灾情,不过笔者用的时间不是很长,不太清楚状况就是...
标签: 开箱评测 nikon DSLR FX 单眼相机 全片幅 135ff d600 调整 重量 设计 全片幅机身 D600 D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