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 Panasonic 来说, GF 家族固然是消费者最注目的产品线,不过 G 系列才是 Panasonic 进军 EVIL 相机的先河;随着 Panasonic m43 产品线逐渐扩大,入门 GF ,入门 GF ,主流 GX ,准旗舰 G 以及旗舰 GH 的分类方式已经成为定局,而 G 系列新一代传人 G5 又做了哪些改变?
跳转继续
从外观看, G5 与前一代 G3 较简约、类似 GF 家族追加握把处的设计不同, G5 大面积的握柄并且把快门移回握柄处,回到 G1 与 G2 的风格,也恢复 EVF 的红外线感应切换机能; G5 除了握柄加大以外,整体的机身却又维持 G3 的精巧,搭上这次借到的 Kit 14-42mm ,远远看就如同一般 APS-C 片幅的入门单眼相机一样。
G5 的造型不禁让笔者回想起 Olympus 在 43 片幅推出过的 E4x0 家族,虽然很像入门级 APS-C 单眼,但仅 400 克的重量,家上人体工学设计的握把,握起来却轻巧毫无压力,笔者在使用期间索性使用单手腕链单手使用。不过外观虽然趋近传统单眼相机的造型,但是机顶的设计还是保留 Panasonic 一直以来机顶的平坦状饰板风格(不过新旗舰 GH3 似乎取消了),至於 LCD 也维持可翻转的 3 寸 92 万画素触控设计。
不过相较於 G3 , G5 的按键与 GX1 的看齐,机背部份,原有的录影键被移至机顶,而原本被整合的 Disp./Fn1 、 Q.Menu/Fn2 被重新定义,从机身左到右、上到下分别是 EVF or LCD /Fn3 、 Q.Menu 、AE or AF Lock/Fn1 、播放、 Disp. 、删除 or 回上页 /Fn2 ,机背的主转盘也被移到机身更右上角的位置,正常握住机身下,拇指必须往右靠才能操作。
当然这些大量的 Fn 按键虽然有预设的对应机能,但实际上也是可以视个人使用习惯定义成其它功能,除了机身上的 Fn1~Fn3 ,触控萤幕还可在右边的栏位叫出 Fn4 以及 Fn5 ,共有 5 个按键可以依照常用功能自由的调配,可节省操作时进入选单的繁杂程序。
机顶的部份则是维持军舰部左方闪灯弹出键、模式转盘、开关、录影以及 iA 键,握柄上除了快门外,原本在 G3 融入快门键下方的作为取代第二转盘的拨杆,则被独立出来置於快门後方,不过仍是采用拨杆设计。也许是笔者个人使用单眼习惯了,总觉得这个拨杆如果换成转盘操作起来会更习惯一些。机身的 I/O 位於机身右手侧,包括快门线孔 、 HDMI 输出及充电孔。
机能方面, G5 采用的是 16MP 的 Live MOS 感光元件搭配 Venus Engine VII FHD 引擎,连拍最高可达 6fps ,并可进行 4 倍数位变焦;另外也支援时下流行的 1080p 50p 录影以及立体声收音功能。而 LCD 为 3 寸 92 万画素触控, EVF 为 144 万画素,电池充饱下官方公布的续航力约为 320 张。
此外, G5 新增的静音快门设计,就是舍弃物理快门帘,直接采用电子快门达到静音已经触发快速的特性,不过电子快门毕竟有先天上的极限,包括启动後最高 ISO 会被限制在 1600 ,快门速度也仅能到最高一秒,对於日间拍摄问题不大,不过低光下或是需要纪录如车轨、夜景等,还是乖乖的恢复一般快门吧。
实拍的效果如下:
原图:请点我
原图:请点我
原图:请点此
G5 在机身 LCD 以及 EVF 的颜色会比在电脑萤幕上浓郁许多,拍摄时需要留意这个特性;此外由於这次送测的为双镜组合,标准镜 14-42mm 的对焦速度相较先前笔者在测试 GF5 所搭配的 X 14-42mm 则略慢了一些,然而另一只 45-150mm 镜头的质感比起 14-42mm 好了不少,实际拍摄效果也不差。
另外室内混合光源下的白平衡校正效果仍容易偏黄或是不稳定,校正情况不太理想,这似乎是 Panasonic m43 机种容易遇到的问题,先前测试 GF5 还有同事手边的 GF1 、 GF2 也有类似的现象。
原图:请点此
高 ISO 的表现相较 GF5 则优秀许多,也许跟机身等级还有这张感光元件也有些差异吧,至少 ISO 1600 的表现还算理想,而 ISO 3200 则是堪用,据说比起 G3 有大幅度的进步。
而笔者手边刚好有一个 PK (Pentax 镜头接环)转接 m43 的转接环,也顺便接上 Tamron 70-300mm 长焦镜搭配数位变焦拍摄月亮,这种转接拍摄长焦也算是 m43 系统的优势,不过也相对是对镜头的严苛考验,其实转接上去就已经发现解像力不太理想,开到极限四倍变焦後根本就是惨不忍睹。
原始图片:请点我
(应该是 Mir 37mm F2.8 ?有开启鲜艳色调)
另外也转接了两颗 m42 的老镜头上去使用,虽然两颗标准镜都变成准中长焦镜头,但笔者不得不说搭配 EVF 的 G5 转接老镜时,由於仍采用传统单眼相机的握姿,除了双手还包括观景窗紧贴眼睛这个支点,相较一般无 EVF 机种拍摄更不会因为按快门而晃到。
整个使用下来,可以感受到 Panasonic 也渐渐走出自己的路线,与 Olympus 强打复古风格不同, Panasonic 把目标放在微型化但保留高品质的革命上,包括机身以及镜头群的规划都不仅是提供休闲等级的设备,也不是靠复古风吸引消费者,而是努力的思考如果专业的使用族群会对 m43 有什麽期待。
G5 的尺寸相较 Sony NEX6 不算轻巧,但 Panasonic 则设法在人体工学以及操作感下了功夫,使用 G5 的感觉并不亚於任何一台中阶的 APS-C 机身,况且由於 m43 的先天小片幅特性,同样等效的焦段, m43 的镜头可以做的更轻盈,但相对也是对镜头解像品质的严苛挑战,不过 Panasonic 也推出两款 f2.8 的镜皇级产品,笔者先前试用 X12-35mm f2.8 也留下不错的印象。
也许相较正统的 APS-C 片幅的相机, G5 价位不算低,然而 G5 却有相当多传统单眼未有的机能,包括更轻盈的机身与镜头群,可以小小一包轻松出游,高速的触控对焦与指控拍照能够以轻松直觉的方式拍出精彩的瞬间,并可在录影过程快速的变换自动对焦焦点,还有对细部构图 EVF 的局部放大功能,都是基於 m43 片幅以及无反光镜的优势。
相较其它 EVIL 机型, G5 对笔者个人使用上最大的优势是内建 EVF 以及在体积、重量以及操作性提供良好的平衡。想要轻松拍,可以使用 LCD 搭配触控对焦;遇到强光、想要玩转接或是进行精密对焦,又有便利且提供完整电子资讯的 EVF 可使用。
而且 m43 近年镜头群也越来越丰富,无论是定焦或是高品质变焦镜等也渐渐补齐, m43 不再只是休闲的 EVIL 相机,要用到准专业摄影的层级也不成问题;从 G3 到 G5 , Panasonic 不仅只是将机身电子元件强化,也将更多专业使用者的需求加入机身设计,但同时又保留 m43 系统轻松好玩的特性。
标签: 开箱评测 Panasonic EVIL m43 micro 43 EVF panasonic g5 机身 拍摄 设计 笔者 G5